首页 > 管理办法 > 正文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2年08月15日 15:10   来源:   

一、 社会保障学科规划的意义和必要性

第一,我国国情的迫切要求。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以及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现。加快建立全国统一、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事先的一定量的人、财、物力投入,在深入调查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制定解决问题的政策和措施。可见,加快社会保障的发展,是保护改革成果、推进改革深化和迎接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客观需要。

第二,学科发展的需要。实践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的滞后是我国社会保障实践落后于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原因之一,归根结蒂,是社会保障学科的落伍,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缺乏和素质低下严重制约了社会保障实践的发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理论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加以解决。社会保障是一门交叉学科,近年来,其他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保障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国外(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发展经验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为了更好地吸收相关学科的有用成果,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以丰富我国的社会保障理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保障人才,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需要国家以一定形式的投入,重点扶持社会保障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社会保障学科在西南财经大学的发展有良好的基础和一定的特色。西南财经大学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知识结构合理、具有综合知识素质、并有能力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梯队。多年来,该学科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科研联系教学和背靠理论、面向实际的方针,积极参与国家的人才培养及有关科研和决策活动。作为全国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点之一,在2007年开始独立招收博士生。该学科点还出版了多部有关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方面的著作、教材,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获得了不少科研奖项,为各级政府提交了一系列咨询报告,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如能将其纳入“十二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进行建设,不仅能提高社会保障学科的水平,而且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 社会保障学科发展及研究现状

社会保障作为一个新专业,国内高校基本都是在原有的学科基础上结合本校特色确立自己的专业定位。从目前来看,各校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演变的基础不同, 有的是从社会学、社会工作、法学、商业保险( 金融保险) 专业演变而来的,有的是在原有的劳动经济、劳动人事管理专业过渡而来的,还有的是新开设的, 因此各校在专业定位上差别很大。

由此,国内绝大多数学者如刘玉娟(2008)、谭彦红(2006)和赵俊康(2000)等,主要将我国的社会保障学科发展归纳为三种:即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形成了经济学背景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 以苏州大学为代表形成了社会学背景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 以东南大学为代表形成了以医学为基础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充分利用其经济学学科优势, 除了一般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课程外,大量开设了薪酬管理、工资收入与分配、就业与培训等劳动、人事管理方面的课程, 其培养的人才正好适应了我国不断深化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因此大量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一些大企业、大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苏州大学充分利用历史学和社会学传统基础专业的学科资源优势, 根据社会需要横向开拓, 创建顺应社会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性专业, 在社会学院的社会保障硕士点、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研究基地) 、社会与发展研究所以及红十字研究中心这些科研机构的支撑下, 创建了其独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救助特色。东南大学则在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建设方面,结合自身的医学基础, 着重培养医疗保险方面的人才。

通过对以上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院校的分析可以看出, 各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都是以本校原有的学科为基础, 结合自身优势来确定自己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特色。因此,我们进行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建设, 也不能脱离了我校的实际而发展,以原有的保险学专业基础发展为依托,突出金融保险的特色,打造具有西南财经大学自身品牌的社会保障学科建设。

三、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国内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趋势,在坚持我校社会保障学科传统优势,注重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互动研究的同时,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创出本学科的特色和品牌。

1.要根据校情确定学科的发展方向,强化我校社会保障学科的传统优势领域。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要学科依托,始终围绕着“社会保障和保险互动发展”这一学科传统优势。虽然国际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学科,主要关注于福利国家和社会政策领域范畴。但是根据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我们不仅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而且还必须加强保险同社会保障互动发展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的研究。针对我国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必须加强企业发展与社会保障、农村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此相关的保险制度与政策领域。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特点,研究人身保险、养老保险、小额保险等同社会保障紧密相关的保险制度和保险政策,关注其同社会保障的互动发展,一定可以对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2.必须在较完整地覆盖社会保障学主要领域的同时,在若干具体领域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具有相对完整的学科领域,并在几个研究方向上处于领先地位,是国内乃至世界发达国家高校中一流社会保障学科的共同特征。

第一,要在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方面已积累较多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老龄化背景下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重大基本理论的研究。加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研究,加强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风险管理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加强养老保障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争取在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中具有话语权,争取在研究方法论和基本理论上有新突破,从而带动并促进政策研究。

第二,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及企业年金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尤其是重视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创新思路及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的研究,保持国内研究的先进水平。

第三,要加强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等的研究。根据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随着经济发展和结构转换,在国家从农业国逐渐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中,必然出现对工业社会的风险化解、社会救助等方面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也是在顺应这种历史发展趋势。社会保障学科越来越重视从促进相关行业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健康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保障问题,也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演化的客观需要。我们必须预见到这种变化趋势,继续加强对社会风险管理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问题的研究,通过自身的学术研究和培养的各层次专业人才,致力于寻求缓解和消除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途径与方法。

第四,要积极壮大研究队伍,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提升研究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主要是要加强对社会福利等社会政策的研究。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与此相关的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趋势看,社会福利等社会政策的研究已经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领域,一定要拓展和发展我校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实力。 例如,在社会政策研究领域,除了进一步保持社会保险政策,尤其是养老保险研究的传统优势之外,要迅速在医疗保险、老年保障政策研究等方面形成优势;还要加强在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研究的力量,在农村扶贫、农村金融创新和农村社会保障等交叉研究上形成优势。

3.必须强化本学科的社会影响力。要把直接影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作为核心竞争力,通过发挥多学科和多种研究方法的交叉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在社会保障和保险领域有特色的教学机构,开放型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思想库,以及促进政府、市场和企业交流沟通的区域性平台与社会服务中心。

4.必须在立足国情、研究本国的基础之上,在社会福利、社会政策、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互动等领域突出国际化特色。尽快遴选海外合适的院校及科研院所,利用国家留学项目等平台连续开展硕士博士生阶段的联合培养,巩固紧密联系。

四、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发展的规划目标

1、总体水平

力争在5年内使西南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成为全国社会保障学术研究的权威机构,并成为具有全国领先水平,在国际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社会保障研究基地,成为国家和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改革决策的重要而有影响力的智库。

2、学科建设

通过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保障重点学科,推动我校社会保障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努力保持部分领域全国领先水平;在坚持我校传统特色和办学优势的基础上,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和学科优势。

3、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

加强社会保障的科学研究,多出学术精品,保持社会保障在全国的学术一流水平。力争在5年内出版学术专著5-10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80篇,其中,在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积极推进智库建设,努力为各级政府提交一批有影响的咨询报告。积极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4、师资队伍:

实现教师队伍博士化,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化。

5、人才培养

经过社会保障学科重点建设,使西南财经大学成为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点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中心。

6、改善条件:

建立西南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图书资料库,力争资料容量达到10万册,特别是增加外文资料的数量;建立社会保障专业网站;建造两间高配置的多媒体教室和多间案例室;为教师在国内外的学习和进修提供更多机会。

分享到: 收藏